当公务员好,还是教师好?
现在的情况是,只有教师去考公务员,却鲜有听说公务员转行选择去当教师的?如果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往后的情况是否大不相同?
教师的福利待遇差,再加上社会地位也不高,笔者看来,这些应该都是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直接招教师,有能者居之,很简单的事情啊,还有为什么要限专业,谁讲的好谁上啊。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贬值或浪费?
平民平常平等是中国社会永远缺失的基本价值观。
可以说,中国社会到现在为止,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资格都不怎么样啊。
人往高处走,这选择没问题,对于那些家里没矿没关系的来说,能进入我们最顶尖行业,这是祖坟冒烟了,寒窗苦读几十年,难道这不比给别人打工强吗,人才留在国内,难道不比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强吗?
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不否认只要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北大出来卖猪肉同样是值得尊敬并且可以实现自我的,只不过存在一个矛盾,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尤其是985.211清华北大的学生,这十几年间每个家庭付出了多少!
每个学生付出了多少,国家又付出了多少!
清华北大学生去街办,送快递,当小学老师,这类事件的频发,注意是越来越多的趋势,直接戳痛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无怪乎读书无用论的蔓延,相信大多数网友是能理性对待高学历知识分子选择基层工作的。
但是心痛的是,知识,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值钱了,或者变现的钱不能支撑房子车子孩子消费,高材生求学多年却发现没有企业能养自己,不尴尬吗?
于是各种出国就业,就地择业只求稳定等各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就出现了。
在清北学生面前,街道办的工作被一网打尽,说明清北学生更务实,知道基层历练是事业的开端,更外也说明清北的竞争力下沉到一线了抢饭碗丁,其他学校的学生要注意了,要有一技之长,否则毕业即失业真的发生的眼前了。
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现在也是一样的,适者生存是硬道理。如何鉴定一个老师是好老师,要有说明。
不然又是折腾,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数都进城了,也没有必要把县城的老师弄到农村。
不动的日子过得久了,有的地方坐得麻木了,甚至长了老茧,出来走一走,遛一遛,动一动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对健康有利,对百姓和学生有利,对百姓和学生有利的,我们就要坚持走下去。
城里的老师交流到乡下,美其名曰为支教,是拿补助的,所以得有人。乡下的老师交流在乡下,一是关系不行,二是成绩不行。
你怎么看呢?
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信息有误,或侵犯到您的隐私,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