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日,冰点周刊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文中称屏幕直播课堂让贫困县中学与重点中学一起上课,许多贫困学生因此改变了命运。文章迅速引发激烈讨论,最大的焦点是“这块屏幕”有没有“可能改变命运”。赞许者认为这为贫寒子弟打开了一扇窗,反对者呼吁理性评估在线教育的作用,不要放大了这块屏幕的可能。
不论各种声音如何交织,其核心问题其实是教育资源的极大不平衡。就屏幕本身而言,是贫困地区硬件资源的极度匮乏;在直播课堂背后,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差距。
教育经费相差数倍
教学硬件资源有着天壤之别,人力资源有着巨大差距,最主要都源于教育经费的巨大差距。《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讲述的是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禄劝第一中学,而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云南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并不算低。
总额上广东最多,达到2522.55亿元,宁夏最少,仅166.8亿元,广东是宁夏的15倍还多。当然,人均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同样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在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上,普通小学方面最多的省市是最少的5.2倍有余、普通初中是6.4倍有余、普通高中是7.5倍有余,人均投入最多的,三项都毫不意外是北京,而人均投入最少的,三项竟都是考试大省河南。
硬件资源天壤之别
教育经费相差数倍,必然导致硬件资源有着天壤之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讲述的是屏幕直播课堂,我们就以网络多媒体教室为例,看看差距有多大。本文作者根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推算得出,北京约每7.7名普通高中在校生就能有一间网络多媒体教室,而河南是61.2名学生,8倍的差距。
实验室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素质教育情况。本文再根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推算得出,在这方面上海走在最前列,每1名普通高中在校生平均能有4平方米的实验室,而吉林垫底。
人力资源差距巨大
教育经费相差悬殊,同样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差距。没有多少人会愿意拿着微薄的工资,在贫困的地区任教。优质人才的首选,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与省份。以北京为例,2017年,每7.64名学生就配有1名教师,而广西每17.41名学生才配有1名教师。
与教师数量差距同时存在的是教师学历差距。虽然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普遍在本科及以上,但在研究生占比一项上,北京、上海遥遥领先,均超过20%,而占比最低的新疆、贵州、云南,都不到5%。
结语
在教育资源如此不平衡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孩子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那块屏幕的确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他们能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更有可能考上心仪的大学。虽然,等他们考上了大学,他们却最终都会发现,那些大学可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