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司法厅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其中关于教育惩戒的内容成为关注焦点。条例明确: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然而,对于这个为教师“撑腰”的规定,诸多受访教师却纷纷表示“不敢用”“不愿用”。
首发:6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漫画:曹一
依中国传统思维,教师的形象与戒尺密不可分。从前,从家长到社会,都认可教师有惩戒学生的权力;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戒尺”也成为了教育惩戒权的代称。为了正常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一些教师会对违规违纪的学生采取惩戒。教师法也规定,教师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但是,即便《条例》试图将“戒尺”还给老师,他们还是摆摆手,摇摇头,后退一步。这不仅令人唏嘘,更值得我们反思。惩戒是不是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戒尺”该如何发挥作用?是什么让老师们面对惩戒权退避三舍?惩戒与体罚有什么区别?面对教育惩戒中存在的争议,家校之间应该达成哪些共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期“议事厅”,邀请新华社记者、学者和学生,就教师的惩戒权的话题各抒己见,以期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今天先登出两篇新华社记者的文章,你更支持哪种观点?
图片来源:Unsplash,@jerry_318
图片来源:Unsplash,@jerry_318
图片来源:Unsplash,@catvideo
图片来源:Unsplash,@nicolehoneywill
图片来源:Unsplash,@cotk_photo
目前全美50个州中,仍有19个州允许公立学校体罚学生。但即便在这些州,越来越多学区已自行出台体罚禁令,其中4个州近年没有学校对学生进行体罚,许多州还规定学校体罚学生前须征得家长同意。
民权团体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调查报告指出,体罚难以界定“合理”程度和受到监管,容易被滥用。在允许体罚学生的得克萨斯州和密西西比州,有学生仅因嚼口香糖、跟老师还嘴、上课打盹、违反学校着装要求、未经许可上厕所等轻微违纪行为被打板子,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体罚遭受身心伤害、留级或者退学。
调查还显示,越是较穷困、资源少、教学管理混乱的学校,越倾向于体罚学生,但体罚学生并不能有效维持学校纪律或改善教学环境。美国全国中学校长协会指出,体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学业成绩存在不利影响,与学校逃学率、辍学率及青少年暴力和破坏行为等有内在关联,也给学校带来更多法律责任和风险。
图片来源:Unsplash,@alondraooo
2018年11月,美国儿科学会发布声明强烈反对学校体罚学生。相关研究表明,体罚不仅给未成年人带来身体伤害,还会使他们感到无助和羞辱,自尊和人格受损。对学生进行体罚,往往会摧毁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助长课堂歧视和校园欺凌行为。
遭到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障碍,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害怕表达,学习兴趣降低,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没有受到体罚的学生也会因不良学校氛围受到困扰。如果学校体罚学生成为常态,还会让学生把暴力行为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使用暴力视为处理问题的正当方式,连同家庭暴力也视为正常。
美国还有研究表明,学校体罚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学校受到体罚的儿童往往词汇量更少、成绩更差、更缺乏学习动力。美国研究人员分析2010年全美ACT综合测试成绩时发现,与允许学校体罚的州相比,禁止体罚的州学生成绩普遍更好。
不管父母、老师还是孩子,都希望学校环境有序、安全、利于学习。但有纪律的教育环境,需要在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创造,体罚不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