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技术应用的教学策略

2020/08/06   点击次数:32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因受时间和教学任务所限,使得探究活动不充分,不深入。 这就要求探究性活动开展时,将课堂讲授的部分基础性知识提前到课前,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中,他们课前主要是以微课为主,很多学校也都在尝试应用微课课前学习这种方式,那现在市面上各种做微课的工具也挺多,微课的资源也很多,但真正适合个性化学情与课程安排的微课,还是以老师您自己亲自制作最为合适。目前,一种基于纸笔书写录制微课方式,简便而高效,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好评。

  而基于纸笔手写技术的互动课堂,作为老师可以在电脑前面看到每一位的书写进度和书写过程。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人手一支笔,系统不仅会实时的记录下来每一位学生的原笔迹内容,并且实时地呈现出来。

  在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小组探究写作家刘和总结提高等五个教学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可以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来辅助本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完成。

  (1)创设情境

  在情景导入环节中,老师可以借助技术使用微课导入和前测导入这两种策略。微课导入是针对于所辖知识面范围较广,通过微视频可以快速涵盖知识点,例如历史课中较长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在情景导入阶段,学生需要快速进入学习情景中,并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之前我们也提及常见问题中关于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活动偏离主题,存在盲目探究的倾向。所以我们在应用导入的微视频时需要非常符合整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种快速简捷地方式去定制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很好去传达给学生,以确保探究活动目标明确。

  那么,针对于活动设计,教师不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出现急于告诉学生结论的现象,教师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技术支持的导入方式——前测导入。借助点阵笔的投票功能,教师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

  2)启发思考

  在启发思考的阶段,是需要教师提前预设好的,也就是在备课阶段设计好学案中引导学生作答的问题,包含有主要问题与讨论中涉及的分层问题,制定相关学习支架。

  (3)自主(或小组)探究

  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应做到监控学生学习过程,通过纸笔书写在解题过程展示出来,作为思维展示平台,教师可以查看全班整体的书写进度与过程。从中快速找到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便于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4)协作交流

  在协作交流阶段,教师需要做到组织与参与到讨论中,并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在这个阶段,常常会因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时常出现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言不对题的现象,且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可以采用利用错误与对比学习的策略。学生生成性的错误对于一堂课来讲是最鲜活的资源,教师在这个点上即可进行指导与引导。当然除了错误外,也会有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方法,对比不同方法之间的解题思路与思维差异,扩展思路,解决问题,内化知识。

  (5)总结提高

  在总结提高的阶段,教师可以总结并组织点评,此时可使用纸笔互动课堂中实时互评投票的功能,结合评价量规,让学生之间进行有目标有标准的互评,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激趣的作用。当然教师在总结提高阶段也可以进行一种高效快速的随堂测验,针对学生反馈,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易错部分,拓展学生已学知识。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