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结束,很少有人能说自己就一定能上岸,相反,341万考生绝大部分会跟你的感觉一样:考得不理想。因为每个人都为这场考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都期望自己能做得更好,特别是考研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即便拿了高分也还面临报录比的几率问题。所以在复试分数线确定下来之前,没有人能完全放心。
初试成绩未出,不要急于给自己下论断,复试还是要准备
但不管是否理想,初试都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该怎么走才最重要。每年虽然部分高校的和专业的复试分数线非常高,国家线还是非常容易达到的,即便是感觉成绩可能够不到学校和专业线,上了国家线仍然可以争取调剂的机会。如果真的想要读研,调剂的机会千万不可忽视,近两年每年考研报考人数增长都超过了50万,近五年内更是翻了一番,者从侧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直观的感受是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说明就业确实越来越不容易。所以只要不是和自己预想的差距太大,能走调剂也并非坏事。
收集调剂信息,为调剂做准备
所以接下来仍然可以为复试做一些准备,首先自己的分数还没有出来,就不能完全说没有希望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现在初试刚过,对考过的题目还有一些印象,能够大致清楚目标院校考察的氛围和题目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收集一下目标导师的相关信息,比如研究方向,发表的文章,个人的脾气等,以便复试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如果确实感觉非常不好,收集一些调剂信息也是可以的,特别关注一下往年调剂人数较多的院校,查一下今年的报录比情况,这样有助于提前获取调剂信息,一旦结果不理想,就可以抓紧时间联系新的学校。有时候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也会决定考研的成败。
制作求职简历,为求职做准备
当然离复试的时间还很长,也不能在考研这棵树上吊死。这段时间秋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网上仍然有不少岗位招聘,后面的春招和考研复试的时间也有重叠,所以现在这阶段还是要做好就业的准备,前面忙于备考没做的准备工作,现阶段都要补起来。认真做一份简历,收集一下就业信息,在这之前最好想好自己想要从事哪一类工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自己对岗位的期望值有多高,是否和自己的能力所匹配,是否一定要留在大城市或者回到家乡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你做出就业的选择。
不建议继续考研,时间成本和研究生文凭之间理性选择
个人不建议继续备战考研,即便将来能考上研究生,加上重新再备考一年时间,前后要耗费4年时间,如果考取的院校和专业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将来就业的时候仍然很难体现出优势,即便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比起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实际上是少了4到5年在职场奋斗的时间,这样一个周期内,直接就业的同学完全可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除非你是打算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距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明显的。